最新动态:恒大财富官方微博账号意外重启,万亿债务之谜待揭晓

2025年6月30日晚,沉寂了七年的微博账号意外活跃起来。隶属于“恒大金融财富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恒大财富官微发布了一条简短微博:“许家印还钱!品牌部还有人上班不?”这条微博如同投入平静水面的石子,瞬间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该账号上一次更新是在2018年3月,认证主体已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且资质未通过年审。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发布这条微博的前20天,中国长城资产刚刚将恒大113亿元的不良债权打包上市,涉及12家公司和9个城市的停工楼盘。这一跨越七年的“网络诈尸”事件,揭开了恒大万亿债务之谜中最悲壮的一页。

图片[1]-最新动态:恒大财富官方微博账号意外重启,万亿债务之谜待揭晓-般若资源分享网

一、幽灵账号的困境:探究操控“死者之声”的真身

1.

技术性复活之谜:恒大财富深圳公司注册资本高达10亿元,却因涉嫌非法集资而面临立案侦查,公司高层在2023年9月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样一个法律上“脑死亡”的实体,如何能够通过微博年审并发布内容?

动机之谜:网友对此戏称为“赛博讨债”,对其真实目的产生质疑。这是留守员工的绝望呼吁?黑客的恶作剧?还是清算人试图对舆论进行“压力测试”?

七年时空错位:该账号在2018年的最后一条推文是理财产品广告,当时恒大销售额突破5500亿元;而到了2025年再次发声时,集团负债已高达1.8万亿,创始人许家印身陷困境。这七年,恰好是中国地产黄金时代的崩塌缩影。

2.

讨债行为艺术的社会反响

对于“品牌部还有人上班不?”这一质问,引发了公众的黑色幽默式解读:

网友A:“建议@杜蕾斯品牌部借调几个人去支援”。

网友B:“恒大的水军还在加班,比理财产品靠谱”,

这些调侃背后,反映出公众对恒大信用完全崩溃的认识——当品牌部办公室空无一人,债权人甚至不清楚讨债的对象是谁。

图片[2]-最新动态:恒大财富官方微博账号意外重启,万亿债务之谜待揭晓-般若资源分享网

二、债务迷局的剖析:从113亿债权挂牌看偿债困境

1.

资产处理的残酷现实

长城资产挂牌的113亿债权揭示了恒大资产的三大问题:

抵押物大幅缩水:天津武清区恒大山水城的1204套抵押房产中,1052套为在建工程,接盘方需额外投入数亿资金进行续建;

权属纠纷不断:广州天河区的25套房产已被数百家供应商轮候查封,排在清偿序列末尾的债权人几乎无望获得清偿;

三四线城市资产贬值:贵阳、南昌等项目因区位劣势,评估价不足债务额的30%。

2.

境外清盘的制度障碍

尽管香港法院已任命清盘人接管恒大物业股权(估值约50亿港元),但许家印通过“技术性离婚”将价值5.27亿港元的伦敦豪宅和瑞士银行存款等资产转移到前妻丁玉梅名下,因离岸架构复杂难以追索。清盘人追讨高管60亿美元分红也陷入“无产可执”的困境。

3.

清偿顺序的生死线

《企业破产法》的清偿序列成为普通债权人的绞索:银行优先债权→破产费用→职工工资→税款→普通债权(供应商/理财投资者)。在恒大9000亿应付账款中,仅有32家涂料企业通过联合维权争取到3.6亿“保交楼”专项资金,绝大多数供应商的清偿率低于0.5%。某防水企业老板抵押四套房产填坑的案例,成为行业血泪的见证。

三、许家印承诺的悖论:从“一无所有”到“技术性切割”

1.

口号与行动的致命背离

2021年9月,许家印在财富专题会上誓言:“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然而,不到两年,其前妻丁玉梅通过离岸公司购入伦敦豪宅的消息曝光;更早前,许家族通过列支敦士登信托转移资产达180亿元。这种“牺牲宣言”与“资产暗渡”的反差,成为债权人最深的屈辱。

2.

法律围剿下的资产迷藏

尽管法院已冻结许家印私人飞机、游艇等奢侈品;对其发布限制高消费令;并要求披露个人资产。但清盘人坦言:“离岸资产透明度极低,跨境追索如大海捞针”。当法律武器遭遇精心设计的资产防火墙,正义遭遇技术性降维打击。

四、供应商的生死场:万亿欠款背后的行业启示

1.

大客户依赖症的代价

涂料企业高管的泣血反思极具代表性:“当初觉得抱紧恒大就能躺赢,现在才明白是躺到坑里了”。恒大暴雷前,部分供应商将其列为“战略客户”,甚至定制生产线,导致应收账款占比超营收50%。一旦爆雷,连锁倒闭潮席卷建筑、家居、装修行业。

2.

幸存者的血泪智慧

少数突围企业留下三条生存法则:客户多元化管理:单个房地产企业业务占比不得超过20%,并建立客户信用红绿灯预警系统;

抵制虚假繁荣:严格控制商业账单的账期,并要求优质企业提供担保;

争夺首封权:某涂料企业在恒大出现欠款迹象初期便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最终清偿率高达1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五、破局之路:债务困境中的制度性救赎

1.

资产管理公司(AMC)加速处置债务的意义

长城资产一次性挂牌113亿债权,创新三大模式:城市组合包出售。将天津、成都等地位置较好的项目与三四线城市资产捆绑,增强接盘者的吸引力;政府、AMC与房地产企业形成铁三角合作模式:地方城投提供保障交楼的政策支持,AMC让渡部分收益,品牌房企注入轻资产运营;债权转股权试验:探索通过项目公司股权置换债务,将债权人转变为业主。

2.

理财投资者维权机制的革新

深圳法院试点“理财债权确权绿色通道”,允许投资者凭借电子合同快速申报债权。部分地区探索“实物兑付”方案——以恒大抵押商铺的评估价七折来抵偿理财本金,虽然帮助有限,但这是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

3.

行业治理的深刻变革

恒大的危机迫使监管进行三重升级:房地产企业设立“偿债保障金专户”,确保预售资金优先用于偿还供应商;理财子公司与地产集团实施强制风险隔离,禁止资金池操作;推行“实控人连带清偿责任制”,结束“有限责任”成为逃债工具的历史。

恒大财富的微博页面定格在“许家印还钱”的呼声。而在现实世界中,重建信用的工程已经在废墟上悄然展开。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