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最新报道指出,7月6日,美国忠实航空公司一架航班因炸弹威胁而紧急返航。该航班原定从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克利尔沃特国际机场飞往弗吉尼亚州罗阿诺克。起飞后不久,两名乘客在机上发生争执,其中一人声称飞机上存在炸弹。接到这一威胁后,机上执法人员下令飞机即刻返航至佛州圣彼得-克利尔沃特国际机场。
飞机降落该机场后,工作人员对飞机进行了彻底检查,未发现任何炸弹,且嫌疑人已被警方依法拘留。尽管嫌疑人并未在飞机上放置炸弹,但其虚假的炸弹威胁根据《美国法典》第18卷第35章的规定,最高可被判处10年监禁和25万美元的罚款。在此事件中,嫌疑人因与人发生争执后发出炸弹威胁,导致航班不得不返回,并引发了广泛的恐慌。尽管他不会受到最严厉的处罚,但他的刑期和罚款数额仍将相当可观。
实际上,类似炸弹威胁导致航班延误或虚假威胁引发恐慌的事件在美国屡见不鲜。仅以不久前的7月3日为例,美国航空从波多黎各飞往达拉斯的航班上,一名女性乘客误将偷窥他人短信内容的行为当作航班炸弹威胁,并向机组人员报告。直到警方调查后才发现,被偷窥短信的乘客因亲人去世而情绪激动。这一令人哭笑不得的误会事件导致航班紧急返航,并延误了3.5个小时。
依据美国相关机构所公布的数据,2025年前六个月期间,美国记录了至少7起航班炸弹威胁案。尽管这些事件最终均未在飞机上发现炸弹,但它们对美国航班的正常运行产生了显著影响。实际上,自“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开始加强对民间航班安全的监管,并提升机场安检措施。随着机场安检设备的不断升级,如今将炸弹携带上飞机的难度显著增加。
目前,美国民用航空管理机构的应对措施对于处理日益增多的炸弹威胁事件并不理想。美国机场的电子监控设备存在缺陷,时常出现故障。此外,多数炸弹威胁通过匿名电话等其他渠道触发,使得调查工作变得尤为艰难。同时,跨国合作效率低和机组人员应急训练的不足也是导致炸弹威胁频发的重要因素。一旦航空公司面临威胁,就必须全面调查。毕竟,即便是一场虚惊,公众也能理解,但如果真的存在炸弹而未能得到重视,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