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令人称道,其中“韧性与活力”成为焦点。在消费和出口方面,讨论热烈。据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达到了5.3%,这一增速超过了市场预期。上半年的消费表现也超出了预期。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据国家统计局于15日公布的数据,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6053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在国内外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国民经济展现出强劲的抗压能力,整体运行保持平稳,并呈现向好趋势。国际媒体纷纷报道,中国经济的表现超出预期,实现了强劲增长,并在全球挑战面前展现了其韧性。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中,消费成为上半年的一大亮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成为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15日,上海的大屏幕上展示了我国上半年的GDP相关数据。
视觉中国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从季度数据来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二季度增长5.2%。环比来看,二季度GDP增长1.1%。他指出,上半年宏观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同时,也要注意到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加强。未来,需要统筹国内经济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进一步强化国内大循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外媒在报道我国上半年经济数据时,多次提到“韧性”一词。德国IT BOLTWISE新闻网15日表示,“中国经济展现出惊人的韧性。”英国广播公司(BBC)也于15日称,中国经济实现了超预期增长。新加坡国立大学经济学者顾清扬表示,中国经济具有“高度韧性”。
路透社15日指出,我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5.2%,略高于路透社调查中分析师预期的5.1%增长。我国出口恢复了一些势头,进口也出现反弹。北京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支出和消费者补贴,同时稳步放松货币政策。金融服务公司AMP首席经济学家奥利佛表示,总体而言,我国二季度经济表现不错,足以使其GDP增长保持在5%的目标水平左右。从政策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将继续采取适度措施,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有分析指出,观察宏观经济需要关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四大指标。5.3%的GDP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和全年均提升了0.3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上半年月度调查失业率基本在5.0%-5.4%区间波动,保持平稳;物价低位运行,其中6月份核心CPI已回升至0.7%;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货物贸易进出口创同期新高,外汇储备维持在3.2万亿美元以上。
德新社15日称,中国德国商会华东地区执行董事马铭博表示,“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保持温和增长,这得到了在华德国企业的积极评价”。美国《纽约时报》15日指出,鉴于中国经济产出强劲,一些分析机构已开始上调对其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中国经济强劲发展,人民币汇率表现稳定
数据显示,我国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6.4%,这一成绩超出预期。据路透社报道,香港L&G资产管理公司亚洲投资策略主管贝尼特表示,中国工业生产数据“非常出色”。BBC指出,在工业增长显著的同时,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这一数据体现了我国向价值链上游转型的良好表现。荷兰国际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宋林表示,这一成绩说明我国在价值链上游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英国《金融时报》引用分析人士的观点,认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增长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如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设备制造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据了解,我国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2%、16.8%和31.2%。盛来运表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内需,尤其是消费,是推动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财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出口可能面临外部不利影响的加剧,因此需要更好地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的基础性作用,使内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稳定器。伍超明认为,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形容消费作为经济大循环的起点和终点,一头连着民生福祉和预期,另一头连着企业投资和利润,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